当前位置:首页 > 手机资讯 > 正文

白毫银针的“十采十不采”

 


​白毫银针作为白茶中的珍品,其采摘标准极为严苛,素有“十采十不采”的传统要求。这些规范既保证了茶叶的品质,也体现了传统制茶工艺的严谨性。以下是具体内容及解析:

一、十采(采摘标准)

1. 采“头采芽”  
  - **时间**:清明前后首批萌发的芽头,积累了一冬的营养,芽芯肥硕,毫香浓郁。
  - **价值**:头采银针产量稀少,氨基酸含量高,口感鲜爽甘甜。

2. 采“晴日芽”
  - **天气**:需连续晴朗2-3天后采摘,叶片含水量适中,利于萎凋时均匀走水。
  - **工艺影响**:阴雨天气易导致萎凋不足,出现青草气或闷味。

3. 采“肥壮芽”
  - **形态**:芽头长度约2-3厘米,基部直径≥3毫米,形似“笋状”或“枪头”。
  - **内含物质**:肥壮芽多酚类、氨基酸比例协调,后期转化潜力大。

4. 采“单芽”
  - **标准**:严格一芽一叶未展(即“一旗枪”),剥离叶片仅留芽芯。
  - **误区**:带叶芽头会降低等级,归入“牡丹王”范畴。

5. 采“白毫浓密芽”
  - **毫毛作用**:白毫富含茶氨酸和芳香物质,冲泡时呈现“毫香蜜韵”特征。
  - **品质标志**:毫毛脱落多的芽头可能因运输或存储不当受损。

6. 采“自然舒展芽”  
  - **生长状态**:未受外力挤压或机械损伤,形态自然挺直。
  - **工艺适配**:萎凋时芽头内外层失水速率一致,避免红变或黑变。

7. 采“银白色芽”
  - **品种特征**:福鼎大白茶、政和大白茶等适制品种芽色银白,泛玉质光泽。
  - **变异芽处理**:紫色芽(花青素过高)、黄化芽(品种变异)需剔除。

8. 采“无鳞片芽”
  - **鳞片特征**:芽头基部褐色鱼叶(越冬保护叶),需手工剥离。
  - **卫生要求**:残留鳞片易混入杂质,影响成品净度。

9. 采“无虫伤芽”
  - **虫害类型**:重点防范茶小绿叶蝉(吸食汁液致芽头萎缩)、尺蠖(啃食芽尖)。
  - **防控措施**:采用粘虫板、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。

10. 采“晨露干后芽”
   - **时间窗口**:上午9-11点露水消散后采摘,避免鲜叶含水过高。
   - **萎凋影响**:露水叶易导致萎凋不均,成品茶汤浑浊。

 

 

二、十不采(禁忌事项)

1. 雨天不采
  - 雨水叶细胞含水量激增,萎凋时易发酵产生酸馊味。

2. 露水未干不采  
  - 露水叶表面张力大,萎凋过程中水分难以均匀散失。

3. 细瘦芽不采  
  - 瘦弱芽多因营养不良或土壤贫瘠,内含物质不足,滋味淡薄。

4. 紫色芽不采
  - 紫芽因花青素含量过高,茶汤苦涩,且不符合传统银针色泽标准。

5. 空心芽不采
  - 芽头内部中空多因生长过速或养分输送中断,成品茶易碎且滋味寡淡。

6. 虫伤芽不采 
  - 虫咬伤口易氧化褐变,且可能携带病原菌,影响茶叶安全性。

7. 病害芽不采
  - 如茶饼病(芽头畸形膨大)、炭疽病(黑斑)等,需彻底剔除。

8. 冻伤芽不采 
  - 倒春寒导致的芽头细胞膜破裂,冲泡后叶底呈现暗红色斑点。

9. 人为损伤芽不采  
  - 采摘时指甲掐伤、箩筐挤压等会导致氧化过度,产生红叶梗。

10. 非适制品种不采 
   - 如云南景谷大白茶芽头虽大,但毫香弱、涩感显,不适合制作传统银针。

三、工艺传承与文化意义

“十采十不采”不仅是技术规范,更是对自然规律的敬畏。例如:
- **时间精准性**:头采银针需在芽头离壳5-7天内采摘,过早则养分不足,过晚则展叶降级。
- **生态平衡**:严控虫伤芽比例(通常≤3%),体现茶园生态管理理念。
- **非遗技艺**:2021年福鼎白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,其中采摘标准是核心内容之一。

最新文章